因脱口秀登顶网络热搜的上海黄浦交警黄俊、挺拔健壮的海南万宁民警李书达、酷似某明星的四川自贡交警陈俊……他们不仅在网上收获大批粉丝,还吸引人们千里迢迢赶赴工作现场见证,甚至成了自媒体博主们的“流量密码”。
一线执法者成为“网红”,有个基本共同点是“颜值高”,但流量往往“始于颜值”,“终于才华、人品”,透过“网红”们的外在形象,人们看到的是各执法部门明文规定的警容风纪。
然而成为网红,不少执法人员的第一反应是惧怕和回避。这样的忧虑并不难理解,在这个高速的碎片化传播时代,流量既能交口称赞,也能众口铄金。即便在那些点赞量很高的“教科书式执法”视频下方,也不乏“作秀”的质疑。
面对这样的情况,“流量脱敏”尤为重要。一线执法人员是最直接与公众打交道的公职群体,人们对他们的关注,也是对其所代表的公权力部门的好奇。当他们身着制服出现时,无处不在的手机镜头自然会锁定他们。所以,学会面对镜头正常依法履职,是一线执法人员都要面对的课题。
流量脱敏,关键是守住追求法治的初心和底线。网红警察的第一身份是人民警察,执法的核心是“法”——无论面对多么纷繁复杂的情况,只要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,就能守护住法律底线,获得大多数理性网友的认可与支持,面对流量就有了底气。
这个过程中,尤其要正确认识个人热度与公共职责的界限。网红警察的流量很大程度得益于职业特殊性,《公务员法》《人民警察法》都明令禁止公务人员从事营利性的经营活动或受雇于个人或组织。
当然,需要流量脱敏的,不只是网红警察本身。网红警察们大多因某个偶然的瞬间走红,网友对他们了解其实并不全面,一旦不符合期待就会“舆论反转”“流量反噬”。这个时候,网红警察更需要来自内部的信任和支持,帮助他们正确看待流量;对他们的考核评价,也需要聚焦于人,坚持“长期主义”,不因舆情变化摇摆。
互联网已经深入并极大地改变了当下的生活,流量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资源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政府部门应当保持“流量敏感”——当一线执法者成为许多自媒体求之不得的“流量担当”,完全可以用好这些流量在互联网上发挥正面影响。
你对网红警察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打call。
旺润配资-在线杠杆配资-股票推荐配资-配资股票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